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教学随笔>详细内容

教学随笔

架构·任务·活动·评价:“四维”助力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8 16:04:21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为例,强调了架构的重要性,通过提炼大概念、整合内容架构,为教学提供清晰的目标和框架。其次,任务设计是引导学生实践探索的关键,设计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动搭建则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最后,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四维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折线统计图

引言:大单元教学是指围绕某一核心概念或主题,在相关学科之间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实践,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强调整体设计、综合实践,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要求,以大概念为中心,整合内容架构和任务设计,实施整体教学。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其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内在逻辑,获得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为例,介绍四维教学策略。

一、架构:提炼大概念,整合内容架构

大单元教学强调“一个核心、多个目标”,以大概念为中心,整合相关知识内容架构,从而使教学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展开。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单元主题的大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大概念意识,让学生在理解大概念的基础上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为例,教师提炼了本单元的大概念如下: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需要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并能够根据数据变化作出判断和合理的预测。学生还需要在交流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发展评价和反思能力,培养数据意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内容架构如图1所示: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内容架构

本单元大概念的提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整理数据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意义,获得大概念意识。

二、任务:设计真实情境,引导实践探索

大单元教学需要设计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以任务为引领,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解决问题。“折线统计图”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还需要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写出简单的分析。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使得学生们对身高的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她以一位用心记录孩子身高的妈妈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身高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了一张统计表,表中详细记录了这位孩子从6岁到12岁期间的身高数据。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统计图是怎么绘制而成的呢?这图由什么要素组成呢?你应该如何绘制这一统计图呢?”基于此情境问题,教师可以创设三个探究任务:

任务一: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任务二:探究点与线的作用;

任务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活动:搭建学生主体,促进互动交流

活动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其特点和构成要素。这个过程就像揭开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们清晰地看到统计图的内在规律。在此过程中,教师如同引导者,带领学生们走进统计图的世界,深入了解其内涵。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统计图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原来的数据没有变,只是统计的方式变了。

 

 

在这个统计图上,横轴上的项目、纵轴上的刻度、标题都没有改变。横轴代表着什么呢?纵轴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探讨,学生们会得出结论: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身高。那么,纵轴上的每一格代表多少厘米呢?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最终得出答案:纵轴上的一大格代表5厘米,一小格代表1厘米。

刚刚学生们所经历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变成了点和线。点和线是折线统计图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像是一道道桥梁,连接着统计数据和现实世界。通过这道桥梁,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变化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二:探究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的作用

1.点的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让他们认识到点在统计图中的重要意义。点代表着具体的数据,它们有序地分布在横轴上,形成了一个时间序列。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点,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一位孩子从6岁到12岁期间的身高数据”情境案例中,折线统计图中的点代表的是每个年龄段的身高数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位置和分布,让他们认识到点在折线统计图中的作用。通过观察,学生们会发现点的位置越高,表示对应年龄段的身高越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年龄顺序排列这些点,以便于观察身高数据的变化趋势。

2.线的作用

在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线是连接各个数据的纽带,它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的线,让他们了解线的特点和作用。在“一位孩子从6岁到12岁期间的身高数据”情境案例中,线表示的是孩子身高的变化趋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变化,让他们认识到线能够反映数据的增长趋势。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有时是上升的,有时是下降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线的变化与数据的变化密切相关。

活动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1.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数据,如班级学生的成绩、某地区气温的变化等,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横轴和纵轴的设置正确。横轴通常表示时间或者其他连续变量,纵轴则表示数据的数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以确保数据的准确表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折线的连接方式。折线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如直线连接、平滑连接等,不同的连接方式会对最终的图表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使其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场景。例如,通过分析某地区气温的变化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气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样,分析班级学生成绩的数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成绩变化,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2.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学生掌握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一种能够同时展示两组及以上的数据变化的图表,它有助于直观地揭示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巧,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实际的相关数据,如某企业的销售额和成本数据,让学生亲自尝试绘制。在绘制过程中,教师需要悉心指导学生,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设置横轴和纵轴,同时注意把握不同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统计图的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图表在分析和比较数据方面的优势。而后教师提供一组实际数据,如企业销售额和成本数据,并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数据的特点和规律。期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数据分为两组,并分别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为后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在学生掌握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后,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将两组数据合并绘制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强调正确设置横轴和纵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不同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

活动四:基于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解决。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组A地区近几个月温度变化的数据,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温度数据变化如下:

 

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出以下问题:1)哪个月份的温度最高?2)哪个月份的温度最低?3)温度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多少?4)整个夏季(6月至8月)的平均温度是多少?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方面。例如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以设计如下评价量表: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1-5分

得分

知识掌握

1.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用途
2.掌握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技能运用

1.能够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2.能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思维能力

1.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类型
2.能够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总得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为例,探讨了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四维教学策略。通过提炼大概念、设计真实情境、搭建学生主体、多元化评价等方法,教师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策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安凡.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3,(33):89-91.

[2]刘丽萍,陈家梅.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3,(29):62-65.

[3]刘冬梅.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3,(20):70-73.

[4]赵生明.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34):52-54.

(作者:曹怡鸣       本文获吴中区第二十二届论文评比一等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